機械臂希望之手助復康 香港開發 推廣20多國
2016-02-14
【明報專訊】創新及科技基金至去年底共投放逾百億元資助近5000個項目,包括2008年理工大學與復康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獲批約400萬元開發的機械臂「希望之手」,提升中風病人手部活動能力。職業治療師出身的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徐錦輝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希望之手除已獲本港7所公立醫院和復康中心採用,去年更獲歐盟認證,衝出香港至全球20多個國家地區,包括德國等醫療開發技術首屈一指的國家,令「香港貨」出人頭地。
喚醒其他腦細胞控手活動
傳統上中風病人的復康治療依靠護理人員協助扳開及屈曲手指,但病人戴上希望之手後,機械臂能檢測病人的肌肉神經信號,令病人配合機械臂作相應伸展,鍛煉腦部與手部肌肉協調。徐錦輝指出,中風病人的手部經常屈曲,是因為控制手部的腦細胞壞死所致,「機械臂的原理是『神經重塑』,喚醒其他腦細胞控制手部活動」。
改良成第三代 更耐用
政府鼓勵科研項目跳出理論層面,在市場「落地」,徐錦輝憶述2010年成立公司推廣希望之手,翌年進駐科學園,由於醫療器械的安全標準相當嚴謹,當中技術轉移過程猶如修讀「碩士課程」,「花了兩年才攞齊證書,其間亦因機械手裝上不少摩打,須降低因而衍生的輻射至安全水平」。他說,希望之手目前改良成第三代,用料更耐用,亦不易藏細菌,每套約售20多萬港元。
獲7公立醫院復康中心用
希望之手至今獲九龍醫院、伊利沙伯醫院等7所公立醫院和復康中心採用,徐錦輝透露,最近獲另一大型醫療器材公司注資過千萬元作進一步投產,最令他雀躍莫過於打入歐洲市場,令「香港貨」出人頭地,現推廣至全球逾20個國家地區,包括德國、法國、台灣、新加坡,粗略估算至去年累積至2000人次採用,包括本港殘障乒乓球手李銘業(見另稿)。
各地來港投資 證商機
創科局成立後的首份《施政報告》提出撥款20億元,以配對形式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投資初創企業。徐錦輝認為政府只能「扶一扶」初創企業,往後須靠業界爭氣,而近年本港創科的投資氣氛熱熾,「以前私人投資者缺乏科技投資經驗,對我們評估未必準確,反觀現時各地投資者紛紛來港,他們本身或在矽谷搵食,秒秒鐘幾百萬上落都選擇來港投資,證明香港有商機」。 職業治療師出身的徐錦輝當年放棄前線醫療工作,走到幕後開發醫療設備,他說,在前線工作要「很陽光」,「醫療團隊就如行軍打仗,既然我做不到步兵,就退居後勤,或者我的gifts(天賦)在另一處」。
明報記者 岑詠欣
Source: 明報新聞網 http://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0214/s00002/145538549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