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手」中風療效達五成
2012-05-07
(星島日報報道)再有港產發明揚威國際。理工大學研發的物理治療儀器「希望之手」,上月勇奪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全場最高榮譽的格蘭披治發明獎。「希望之手」能讀取中風病人手臂的肌肉訊號,令機械關節帶動病人的手掌張開,對於中風不逾兩年的病人,半數能恢復兩至三成手掌活動能 力,對剛中風病人的療效則更顯著,可達致五成。生產商現時更設計電腦遊戲來配合療程,加強療效。
四月中,瑞士舉行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來自四十八個國家及地區的七百八十九支隊伍爭相向國際展示逾千件創意發明,「本地薑」理工大學則憑協助中風病人恢復手部功能的物理治療儀器「希望之手」,奪得了全場最高榮譽的格蘭披治發明獎。
研發「希望之手」的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湯啟宇表示,中風病人腦細胞受損後,相關身體部位的控制便出現問題,約七成人上肢活動能力會受損,病人必須學習利用腦部受損範圍附近或相對的其他腦細胞代替操控身體。
五年前,湯啟宇研發過幫助中風病人改善手肘活動能力的物理治療儀器,當時市場上沒有針對手掌的物理治療儀器,而臨經驗發現中風病人接受物理治療後,手掌活動能力的恢復程度比手肘和肩膊差,因此他在三年前申請創新科技基金撥款三百萬元研發「希望之手」。
「希望之手」的治療原理是幫助病人強化腦部對手掌的控制,當病人佩戴了機械手後,心裏想着要張開手掌,手臂上的電子感應器會讀取到手臂肌肉的電子訊號,電腦系統會發訊控制機械手的關節張開,從而帶動病人的手掌開合,療程可加入拾放海綿和水樽等環節,訓練病人手掌的開合能力、握力和上下左右移動能力。
他笑稱,「希望之手」最初的設計笨重,體積大如一部電腦顯示屏,病人要把手伸入儀器中,機械會夾着病人的手指尖,帶動整根手指活動,多次改良才簡化成可以套在手背上的版本。他指,最困難是減少機械關指上的馬達數目,因為每根機械手指都有兩個關節,若每個關節都安裝馬達,一手機械手便會有十個馬達,會導致不夠位置安裝,而且十分沉重。最後,他採用了推桿式馬達,讓一個馬達同時控制兩個關節,成功減輕馬達數目。
另外,生產商「復康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亦投資二百五十萬元優化「希望之手」的設計,不但改用鋁製托座固定馬達位置,重新編寫電腦程式或着重訓練病人張開手掌,又設計五至六款電腦遊戲來配合療程,讓病人控制機械手位置來完成遊戲任務,一併訓練病人的手掌、手肘和肩膊活動能力。
湯啟宇指,經過四十人的臨床實驗後,發現「希望之手」能助中風不超過兩年的病人恢復兩至三成的手掌活動能力,病人能夠開合手掌,並且能夠握住湯匙和筆。他稱理大正與沙田醫院合作,研究「希望之手」對仍在住院的早期中風病人的療效,初步發現療效更加顯著,七成人恢復了四至五成的手掌活動能力。
Source: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