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掌「活力」:「希望之手」借念力助中風者復元
2015-01-02
「希望之手」能探測其僅有的肌肉電流,驅動病人做出手指開合的動作。
本地醫療機械人相關產品,要打出名堂絲毫不容易,但曾揚威「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的「希望之手」卻可能是一個例外。這隻機械手由理工大學及復康機器人技術公司行政總裁徐錦輝(見右圖)共同研發,協助中風病人通過念力,搜索肌肉中微弱的電流,重拾手掌的活動能力。「希望之手」面世後,除了獲醫院及復康機構廣為採用,亦正進軍內地及歐美等地,有望激活各地更多中風病人已經壞死的神經細胞,幫助他們重獲控制手部的能力。
力壓對手 勇奪大獎
為病人重燃希望的「希望之手」,於201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力壓來自40個國家逾千組對手,勇奪「至高榮譽大獎」,是辦展40多年來首個贏得此項殊榮的香港發明。本身是職業治療師的徐錦輝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傳統上,中風病人一般要依靠物理治療師在旁協助,進行扳開和屈曲手指的動作。他解釋,中風病人因腦部缺氧,導致腦細胞壞死,令神經功能減退或喪失,故要重塑已壞死的神經細胞,便需訓練病人的腦部神經,「這些重複的鍛煉方法可以由機械代替」,但要如何重塑已損壞的神經細胞是另一個問題。
於是,2007年他與時任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的湯啟宇,開始手研發「希望之手」。當病人套上「希望之手」,並將檢測傳感器貼於手臂,使用念力想像張開手掌,其中的「肌電波驅動模式」(EMG Driven Mode)能夠探測其僅有的肌肉電流,驅動病人做出手指開合的動作。
進軍內地 走出國門
徐錦輝指,至今有逾千名中風病人使用過「希望之手」,「病人利用念力持續進行收縮手部肌肉,能夠學習重新活動雙手,有助神經線重新接上。」現時本地已有10多所醫療及復康機構提供「希望之手」為中風病人服務,它亦開始進軍內地,包括位於北京的宣武醫院也有採用。他透露,公司現正與美國及德國的教學醫院及醫療機構洽談,希望以「希望之手」協助當地中風病人作手部訓練,同時收集更多海外病例,以助產品優化改良。 徐錦輝認為,隨醫療科技的進步,市民對嶄新醫療機械研發產品的信心逐漸提升,相信醫療復康機械人將可融入病人日常生活中。他亦特別提到,早前內地便曾出現與「希望之手」極為相似的產品,懷疑涉及抄襲,凸顯知識產權於創新醫療科技的發展也扮演重要角色。
記者 鄭伊莎
Source: 香港文匯報